孩子因学习压力大而偷偷哭泣自残,家长应该怎么办?
孩子学习压力大而自残的事情,家长一定要引起重视,找出具体原因,细心沟通开导,以免酿成悲剧。
一:可能的原因
A,孩子本身对考试结果好坏并不是太在意,可是家长对孩子期望和要求都比较高。孩子担心家长失望,甚至打骂,所以特别在意学习成绩,心里压力也特别大。
B,孩子性格特别争强好胜,什么事情都要得第一名,考的好就高兴,考的不好就悲伤。经受不了挫折,承受不了失败,往往最后容易自暴自弃或者自残。
二:比较好的方法
A,帮孩子卸下思想包袱,让他更轻松的学习。现在社会竞争如此激烈,家长不应该再给孩子过多的压力和紧张。
孩子的一生要经历无数的学习和考试,家长跟孩子都不应该只盯着成绩,更不能让我们的心情被成绩绑架。
呼吁家长把眼光放的更长远一点,实行真正的素质教育,不太过分看中孩子的成绩,平静的心态面对孩子的学习。
踏踏实实打好基础 ,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注重培养孩子的人格和品德。给孩子更多的尊重,理解和鼓励。
孩子没有太大的心里压力,轻装上阵,往往知识学的更踏实,成绩自然会更好。
B,良好沟通的重要性
沟通是一门艺术,家长和孩子沟通比较困难,是因为彼此都站在自己的立场考虑问题。
孩子对家长有抵触情绪,伤了孩子的心,孩子有问题和困难不愿意跟家长沟通,自己一个人默默承受着他这个年级承受不了的压力,所以自残。
家长要多一点耐心和理解,没有一个孩子能逼出好成绩的,我们要做的就是最大限度的保留孩子的兴趣,给孩子更多的鼓励,提供相应的帮助。
最后:告诉孩子,世界上没有常胜将军,也没有谁能保证每次考试都能发挥的非常好。
告诉孩子,不管你学习成绩如何,父母都是无条件的爱你!
孩子因学习压力大而偷偷哭泣自残,家长应该怎么办?
孩子因学习压力大,偷偷哭泣自残,说明这个孩子是很要求上进的孩子,但是又是学习效率很低的孩子。作为家长和教育者要清楚,孩子的学习压力大,成绩不理想,并不是他的智力问题,而是学习状态问题,这个学习状态的核心是情绪,调整孩子的学习情绪,利用孩子的上进心,就可以达到自主高效的学习状态。
在很多人的观念里,孩子的学习成绩往往和孩子的智力水平联系起来,并且这个观念已经根深蒂固。但是很多认知心理学家和教育专家多年研究发现,影响孩子学习成绩的是情绪状态,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自我管理能力等五个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情绪状态和知识结构。
孩子感觉学习压力大,是学习的时候状态不好,效率不高,单位时间吸收的知识少,这是他过去的某些经历形成的,是一种想学学不进,想做做不到,想放放不下的潜意识条件性厌学情绪。要分析他的条件性厌学情绪是怎么形成的,发生了什么,经历了什么,如老师批评,某次没考好,同学嘲笑,换老师,家长以前说过什么等,有时可能是别人不经意的一句话,让孩子形成学习障碍。找到原因,给孩子解释造成他学习效率低,学习状态不好的原因,不是智力问题,也不是主观意识问题,而是情绪问题,是焦虑情绪导致的,由于学习的时候情绪不好,导致可能有一些胸闷气短等躯体症状,还有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理解力差,以前的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感觉没用等等。
让孩子明白这些原理,在调整一些不合理认知,让他体会在情绪平静的状态下学习,体会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高效的学习,然后在经过不断的暗示,让一学习就情绪积极愉悦的状态成为一种常态。
这种情况属于学习障碍,全国大约有将近2亿中小学生有学习障碍,但由于普遍缺少科学高效的解决方法,导致很多孩子很努力,但成绩不理想,也有一些孩子不能坚持学习,更有一些孩子早早放弃了学业。
为什么孩子会出现自残行为呢?
1、家庭教育方式可能存在问题,很多父母希望孩子优秀,对孩子严格要求,甚至有些家长在孩子没有达到要求时会有动手行为,这些都会对孩子造成潜移默化的行为,孩子会模仿家长的行为进行自我惩罚;
2、自我厌恶,不能容忍自己的缺陷。这类情况大多会发生在比较优秀的孩子身上,习惯了完美的光环,一旦受到挫折,很容易引起自我厌弃的情绪发生自残行为来自我惩罚;
3、通过对身体攻击的疼痛来释放内心的压力和痛苦。
家长在发生孩子的自残行为后,该如何处理呢?
1、告诉孩子自残的危害,自残行为损伤的不只是身体,还有心理上的健康,这都会对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产生非常严重的不良影响;
2、引导孩子正确认识、评价自己,没有谁能做到十全十美,有时候有一些缺陷才是完美的状态,要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既能发到自己的长处也能接受自己的短板,正确评价自己;
3、培养孩子积极的心态,凡事能多从积极方面去思考问题,避免长期陷入负面情绪;
4、远离不良行为的人,有些孩子出现自残行为可能是身边存在经常自残、自虐的人,一定要让孩子远离这类人群,避免情况愈加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