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德初中军事化管理学校官网!

青少年常见问题分析

咨询热线:400-8898-486

蜕变案例

更多案例
小意早恋案例

小意早恋案例

  背景介绍:小意(化名),女,15岁,浙江省松阳县人,2011年3月16日入校 ... 【查看详情】

小陈叛逆案例

小陈叛逆案例

  入学前问题概要:  学生信息: 小陈(化名),男,广东河源人,十五岁,初中二 ... 【查看详情】

小莫早恋案例

小莫早恋案例

  一、入学前问题概要:  学生信息: 小莫(化名),是一名15岁女孩,家住广东 ... 【查看详情】

小谭厌学案例

小谭厌学案例

  一、入学前问题概要:  1、学生信息:小谭(化名),是一名17岁的男生,高二 ... 【查看详情】

行业资讯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初中军事化管理学校首页 > 行业资讯 > 逐渐开始有想摆脱父母的限制

逐渐开始有想摆脱父母的限制

来源:明德初中军事化管理学校 时间:20-11-19

昨天晚上有个孩子发信息给我说:

“老师,我现在特别难受,特别伤心,为什么班里的同学都不喜欢我?

没有朋友在意我,我觉得我非常失败。

我真的只想要一个懂我的好朋友。

... ...”

每句都像寒冬里的一盆凉水,从头到脚冷的让人心疼。

有的家长反馈,孩子到了高年级或者中学之后,出现了很多因不愿上学而焦虑、烦躁,这样的情绪是在小学低年级的时候是没有发现的。难道只是因为学业增加难度了吗?

其实,有一项很容易受到大家忽视的问题,就是孩子的社交问题。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加,特别是在青春期前后,独立性和自主性开始逐渐的发展起来,逐渐开始有想摆脱父母的限制,约束,控制。孩子们会想获得更多的自由和掌控感,他们会和同伴交往日益增多,对友谊的渴望更加强烈,同伴逐渐成为他们社会支持的一个主要来源。——叛逆少年

因此同伴关系,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具有成年人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尤其从小学阶段就开始要加重视孩子这方面能力的培养了。

1502094941518059

什么是同伴关系?

在学术上,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孩子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且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是主要指同龄人间的、心理发育相当水平的个体之间的交往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

同伴关系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水平:

一种是群体关系水平,反映了孩子在同伴集体当中的社交地位,也就是同伴地位,在集体当中能不能被同学接纳,能不能被同伴拒绝,也就是分成同伴接纳和同伴拒绝。更好的融入集体的孩子,肯定是被同伴接纳更多的孩子。

第二种是二元关系的水平,反映的是个体和个体之间的情感联系,也就是友谊。一般来说孩子,尤其是到了高年级之后,深厚的友谊对于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一个孩子的好朋友仅限于一个人或两个人,和其他人有较少的互动的话,也可能是这个孩子获得友谊的能力会相对比较弱一些。

孩子的整体发展来看,每个孩子都需要二元关系的友谊,也需要在集体中能够被接纳,能够融入到集体中,在集体中获得归属感,这种归属感的获得对于孩子愿意去上学,觉得上学并不是一件非常有压力的事情。

正是因为孩子在集体当中有归属感他才乐于每天去上学,克服困难去上学,但是融入集体有困难的孩子,经常会感到自己被同伴所拒绝,而不是被同伴所接纳,他就会经常感觉到孤独不安,甚至孩子是不愿意去学校的。

从学术上来讲,会把同伴关系归纳为五种类型,分别是受欢迎型,被拒绝型,被忽视型,矛盾型和一般型。

同性格的孩子,他在同伴接纳这个维度上是不一样的,有的孩子是属于受欢迎型。有的是被排斥型,还有的孩子矛盾既想跟同伴在一起,也希望被同伴接纳。但是他经常感觉到自己被同伴排斥,比如说有的孩子害怕拒绝别人,当同伴给他发出一个拒绝的请求时就非常痛苦,就感觉我不拒绝你们,你们也不应该拒绝我。这样的话孩子在同伴中就会更加有压力,更容易感到气愤。

这种特殊与敏感的行为和被接纳的程度确实有关系。我们看到有的孩子相对比较腼腆、被动,这样的孩子不得不扰乱纪律,他获得友谊的方式往往比较被动,很多人来找他,但是他主动发出邀请的情况却非常少,但是在集体中能够被接纳。

同伴关系的几个时期

孩子在高年级的时候,在同伴中感受到压力,会比小学低年级的阶段更大,从学术上研究发现这种规律细分成几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孤立期,也就是一年级上半学期。孩子和孩子之间的互动,还不是很密切;

第二个阶段是水平分化期,是一年级到二年级的一个阶段。

垂直分化期是二年级到三年级。小团体形成期是三到五年级和团体合并是到六年级。

从这样的一个划分来看,我们就可以看出在小学一二年级时,孩子的同伴交往还是相对比较简单的,而到了高年级同伴关系处理能力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他们要应付各种压力。

小学生的同伴关系有一个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与小学生认识过程的发展相适应,也与小学生在班集体中的集体活动经验有关。

小学生的同伴关系最初是建立在外部条件或偶然兴趣一致的基础之上的,如住在同一街道、同一幢楼房,同桌,父母相互熟悉等。

后来,他们逐渐建立了新的交往标准:其一,他们倾向于选择与自己的兴趣、习惯、性格和经历相和谐的人做朋友;其二,他们倾向于选择品行得到社会赞赏的人做朋友,如挑选学习成绩比自己好或能力比自己强的人做朋友。

家长应该做些什么?

家长一定经常与孩子、老师沟通,多关心、多了解孩子的交往情况。当孩子在交往中遇到挫折时,能及时地帮助孩子从挫折中解脱出来,为孩子排除可能引起挫折的各种内外障碍,并教育孩子对挫折持正确的认识态度,形成良好的耐挫折心理,学会处理挫折的技巧和方法。

家长也要转变不正确的教育观念,放弃那种“成绩高于一切”的思想,平时多指导孩子加强社交的目的性、计划性,鼓励孩子多与其他小朋友接触,积极与同伴交往。教孩子学会在与同龄人的交往中,了解别人,关心、帮助他人。让孩子从小养成文明礼貌的交往方式和习惯。

尽量创造和谐的家庭关系。让孩子生活在幸福温暖中,保持一颗健康、快乐的心。

★ 本文内容由明德正规青少年叛逆学校整理编辑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